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最新技術「3D列印」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什麼都能印。土耳其一隻烏龜因為被船隻的螺旋槳絞傷,右邊臉部靠近嘴巴部分幾乎毀壞,最近靠著3D列印重獲新生,「做臉成功」。
《華盛頓郵報》報導,土耳其有一隻烏龜過去被一艘船的螺旋槳所傷,下顎整塊肉被削掉,被救起時幾乎死亡。在悉心療養後烏龜漸漸康復,但是嘴巴破了大洞卻無法正常進食。 為了幫助烏龜能夠正常進食,土耳其醫療3D列印公司為烏龜量身打造,使用鈦合金「做臉」,讓烏龜的臉恢復完整樣貌,並教導烏龜習慣並進食。烏龜目前還受到相關人員保護與照顧,結束完整治療康復後,有望返回海洋
0 評論
【大紀元2015年05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惠萱台灣台北報導)智慧穿戴與3D商業應用,可說是近年來最有特色的ICT產業跨界應用,藉由ICT技術的導入,讓穿戴裝置能夠智慧化,讓3D列印設備在使用上更為便利,3D掃瞄更為容易。台北國際電腦展六月即將登場,主辦單位之一的台北市電腦公會表示,藉由雲端運算與新3D技術導入,在COMPUTEX展中將可看到應用領域多樣化的智慧穿戴裝置,尺寸選擇更寬廣的3D列印設備、速度更快的3D掃瞄機等產品。
台北市電腦公會說,包括工業技術研究院、邑錡、環天世通、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鉅景科技(ChipSiP)、昊鋒科技等廠商,將展出智慧手錶、運動手錶、智慧手環、心跳監測腕帶、血氧監測腕表、智慧衣服、智慧眼鏡、健康指導用智慧手錶、NFC感應戒指、老人照護系統等產品,也將展出穿戴裝置用嵌入系統、心電感測晶片、腦電感測晶片、可彎曲電池模組與無線充電裝置等穿戴裝置用開發設備。 在3D商業應用當中,3D列印跟3D掃瞄是兩大主流,因為3D列印是輸出實際產品,而3D掃瞄則是協助使用者將現有物品建立3D模組所必備工具。台北市電腦公會指出,包括三緯國際、天空科技等廠商,將展出入門款3D印表機、光固化3D印表機、雙噴頭3D印表機、3D粉末成型印表機等,3D軟體、以及可換模組擴充功能的3D多功能印表機,涵蓋整個產品生產過程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將幫助買家現場體驗直接數位製造的生產新境界。其中,三曜設計等都是屬於首次參加COMPUTEX展會的新創企業,並在群眾募資平台上獲得熱烈迴響。 此外,由於3D列印進化到生物列印,以及文創應用市場快速成長,備受各界關注。為了讓與會來賓更加瞭解3D列印在數位醫療與文創商品之應用,展期間6月5日將舉辦3D列印研討會,共同探討3D科技應用在醫療與文創市場的最新趨勢,期能激發ICT業者創新應用、跨領域整合,帶來商機。 責任編輯:鄭樺 Hoet Couture F2系列以鈦合金為3D列印材質,且可接受訂製,極為特別,售價8萬8000元。
Thom Browne太陽眼鏡大玩撞色巧思,售價2萬7800元。 ic! berlin運用3D列印技術讓太陽眼鏡充滿更多可能性,售價約2萬950元。 Linda Farrow新款太陽眼鏡復古有型,售價4萬5500元。 太陽眼鏡今夏不僅玩色也秀科技,ic! berlin與Hoet Couture各自結合當紅的3D立體列印,將特殊材質層疊在薄如紙的鋼、鈦合金鏡架、鏡框,話題十足。同時,閃耀的水銀鏡面也染上藍、紅、橘等濃烈色彩,極具復古、瀟灑情調。 ic! berlin本季在第二代Hybird與凍映系列皆以3D列印科技搭配PVD電鍍技術,特殊異材逐層堆疊在薄紙鋼主體,讓輪廓多了更多色彩;Hoet Couture F2系列以鈦合金為3D列印材料,噴射出輕盈俐落的鏡框,鈦金屬兼具防氧化、抗敏感特色,讓眼鏡更實戴。同時,此系列從鏡框、尺寸、鼻橋與鏡腳皆可訂製,並刻上姓名,打造專屬眼鏡。 今夏眼鏡除結合高科技外,藍、紅、橘等高彩度水銀鏡片也正夯,Linda Farrow將飛官墨鏡結合藍灰色水銀鏡片,綴以蛇皮鏡腳,復古有型。Thom Browne TB.800系灰、黑、黃等水銀鏡片綴以撞色細節,增添懷舊風情;DITA、ic! berlin也各以金、橘等色彩搭配漸層,打造搶眼效果。 2015年05月20日00:03
不是只有蘋果(Apple)或三星(SAMSUNG)的「The Next Big Thing」(下個重大產品)值得期待,法國化妝品集團萊雅(L'Oreal)正投入發展的「新產品」聽來也頗引人注目:3D列印皮膚。是的,人類的皮膚。 萊雅已和美國生物工程新創公司Organovo結盟,聯手發展3D列印皮膚技術並投入應用。Organovo先前以3D列印技術成功製造出活體肝臟而聲名大噪,與化妝品公司合作卻是歷來首見。 但這並非萊雅首度嘗試製造皮膚。為避免使用動物進行產品測試與實驗,萊雅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試圖仿製真皮組織。萊雅在里昂的實驗室面積達3座奧運規格泳池大小,有約60名研究人員專門培養並研究人體組織,每年可培養逾10萬個皮膚樣本,相當於5平方公尺的皮膚。 萊雅除自行使用半數實驗室培養出的仿製皮膚外,其餘均販售給製藥業者或其他同業公司。根據彭博,2011年時萊雅曾透露1份皮膚樣本售價約62歐元(70.62美元)。 萊雅準備透過Organovo的協助,在未來5年加速相關實驗研發並實現自動化皮膚生產。萊雅將為此計劃提供全部初始資金及具相關研究專長的皮膚專家,Organovo則提供3D列印技術。 萊雅將獨家擁有在此計劃下發展出的非處方類皮膚照護產品所有權,Organovo則保留用來進行處方藥測試、毒性測師和進一步開發手術移植用或治療用皮膚列印技術的權利。 英國Heriot Watt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人員Alan Faulkner-Jones表示,利用3D技術列印皮膚將比列印肝臟容易得多,因為皮膚組織本身就是層狀結構。「對化妝品產業而言,這麼做的優點將在於無須再使用動物進產品測試,並使產品在人體肌膚上產生更好的功效。對燒燙傷患者而言,有多餘的皮膚能使用也將是一大福音。」 彭博指出,萊雅其實已經變得比許多人所想像更像一家科技公司,每年用於研發的經費超過10億美元(306.4億元台幣),約佔營收的3.7%─比化妝產業一般的研發支出高出1倍─且在全球50個國家擁有約3800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發大軍。(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DIGITIMES企劃
3D列印在醫學領域的發展相當快速,尤其是不具生命的身體部件替代,至於器官列印,現在各學術機構也紛紛展開研究,並已獲致一定成果。 3D列印技術發明已久,近年來由於專利過期,加上電腦設計軟體技術的精進,其發展不斷加速,3D列印在發展初期,多以一般材質如金屬、塑膠所製成的產品為主,產品種類也多為一般生活用品,不過近年來其應用已大幅拓展,尤其在醫療生技方面,3D列印的發展速度完全不遜於工業產品。 3D列印在醫療生技的應用已有數年,同時部分歐美地區已有相當可觀的成績,在2011年的TED大會中,美國Wake Forest大學研究員Anthony Atala引起騷動,與會者都誤以為她要在會場中以3D列印製造出一顆真實的人類腎臟,雖然隨後證實3D列印的並非真實腎臟,而是具備過濾血液與稀釋尿液功能的類腎臟組織,不過Anthony Atala的展示,仍開啟與會者的視野,在此之後,醫學界發現以此技術列印人體各部位可能性不低,雖然與實用化仍有一段距離,但起碼已然開始。 放大 無生命的身體器官替代製作,是3D列印在醫療領域中進展較快者。DIGITIMES攝 替代性身體部件發展迅速 雖然身體的重要器官列印目前仍在起步階段,不過部分可替代性的身體部位如牙冠、關節、義肢、助聽器等,其商用模式已然開始,這些身體部位的再植入,在現今醫學領域履見不鮮,不過由於每位病患的身體形狀不同,因此往往其人工替代部件都以人工方式設計與磨整,以期能與其他身體部位完美嵌合,而全人工手作的價格也就理所當然的昂貴,3D列印的出現,就可解決此部分問題。 以價格較低的助聽器為例,助聽器的設計必須配合耳型調整,3D列印在此部分涉入已深,目前全球以此方式製造的助聽器已超過千萬,另一個獲得成功的則是牙齒矯正器,3D列印的透明拋棄式塑膠矯正器,已接近75萬個。 這些可以替代的身體部件有幾個共同特色,包括數量少、樣式多,因此無法使用大批量製造,也因此人工製造成為過去的唯一作法,3D列印的問世適時填補了此一需求,3D列印在部分的作業模式,是先掃描身體需要替代部件的部位,再將掃描數據連結到後端資料庫,在資料庫中比對出形狀最類似的部件,再隨之調整修正出完美形狀,最後再將完整的設計檔輸入3D列印機中,選擇橡膠、塑膠、陶瓷、金屬等材質進行列印。 目前身體部位的3D列印已單一材質為主,像是上述的金屬、塑膠等,複合是材質的製作仍未出現,主要原因在於目前3D列印的技術侷限,不過就應用現況來看,已足敷其使用。 就案例來說,3D列印在人體部位的最成功應用是2012年的手術,當年一隻外科醫療團隊為1位83歲患有口腔癌婦女進行手術,該團隊先掃描病患的下顎形狀,再由專注於醫療3D列印的比利時LayerWise公司,以雷射融化3千層精密排列的鈦粉,製作出形狀,最後在用另一工法在此一人工顎骨鍍上陶瓷,此一顎骨經由電腦演算法設計出數千個不規則凹槽與空洞,透過這些凹槽與空洞,該金屬顎骨可與病患口腔的肌肉、血管、神經完美貼合,完全融入身體,手術相當成功,在手術完成後,此一病患即可講話並且喝湯。 生物列印研究多元展開 替代性身體部位外,目前醫學領域的3D列印終極目標還是前面提到的現有器官取代,要進行這類「生物列印」,必須以先列印幹細胞,在經過精確的配置使其生成活體組織,由於幹細胞是人體的原始組成部分,是身體部位生長的主力,由於幹細胞具有非專屬性,不專屬於人體單一器官,因此作為人體器官的培植相當適合。 在這部分目前已有部分動物實驗的成功案例,像是Columbia大學Jeremy Mao教授以3D列印出實驗兔的臀骨並接種幹細胞,其作法是先分離出實驗兔的臀骨並掃描,再將掃描檔轉化為3D列印的設計檔,列印出臀骨後,將幹細胞植入骨中,再移植入實驗兔,4個月後,所有實驗兔都可行走自如,Columbia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帶有細小而彎曲的微通道置換骨,用以促使幹細胞延伸到植入物的表面,加速實驗兔的骨骼癒合。 另外Washington State大學也用了與Columbia大學團隊類似的作法,他們採用磷酸鈣、矽、鋅粉製成噴霧材質,再以3D列印骨骼,細微的霧滴形成約20微米後的薄層,研究人員在列印的骨頭噴上不成熟的人骨細胞,藉由此方式,不成熟的骨細胞得以在新環境中成長,最終長成成熟的活性骨骼組織。 雖然「生物列印」醫學領域的研究已快速展開,隨著日漸多元的發展,「生物列印」將有更多作法,目前較有代表性的是「活體墨水」,也就是使用內部懸浮著活細胞的可列印凝膠,當活細胞被推壓至列印噴射頭時,此一特殊水凝膠會成為保護活細胞的結構,一旦活體墨水被列印至合適處,活細胞會分泌出一種物質進入凝膠,從而形成一種支撐的母體,而隨著活細胞的持續成長,母體會發展為軟骨或類似的組織。 這種方式有點像把蔬菜種在菜園中合適的位置,使其得到最理想的光照,不過人類在這方面的研究仍未成熟,細胞的分布位置仍無法達到最適化,在這方面自然界的力量仍遠超過人類與電腦。 「活體墨水」3D列印軟組織的主要優點,是印表機可已將細胞噴射成精確的圖案與形狀,尤其採用多噴射頭的印表機,每個噴射頭都可填充不同類型的細胞,透過多材料的3D列印技術,讓實驗可更趨近於自然的複雜形狀、內部結構與細胞多樣性。 除了將細胞放在正確的位置外,活體墨水的另一個挑戰是確保細胞能長成正確的形狀,細胞位置與組織形狀是器官功能能否正常運作的關鍵,在生物列印中,兩者必須並重,而組織形狀的正確與否,必須仰賴生長因子,因此活體墨水也需加入生長因子,以確保列印後的組織形狀,以心臟為例,心臟組織要求高細胞密度以確保可有規律的跳動,但若植入人造心臟組織支架上的細胞沒有緊密相連,心跳將會不規則。器官運作仍有未解之謎 正確的位置與組織形狀是器官列印的2項要點,不過器官要正常運作還有一項最基本的要點-「啟動」,人類可將器官做成正確的樣子後再擺在對的位置,但是沒有人知道如何正確的啟動種子細胞,目前這部分仍只能靠天意,人類仍無能為力。 就目前發展來看,3D列印在醫學領域應用的速度相當兩極,不具生物功能的替代性人體部件,其進展相當快速,目前已有多起成功案例,放眼未來,普及已成必然,至於器官列印,雖也有進展,不過仍有長路要走,在人體器官領域,自然界仍有太多未解之謎,在未知之謎尚未盡解之前,器官列印普及仍然是長路漫漫。 沒有人喜歡被針戳,但是生病了就萬不得已要打針。但是有群人是真的真的怕打針,對,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暈針患者。據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雜誌的調查,全美最少有五分之一的人暈針,其中大部分的人則選擇逃避打疫苗,但是疫苗是十分重要的預防措施,這毫無疑問會成為公共安全一大隱患。
就讀萊斯大學電腦科學系,19 歲的 Greg Allison 和他的夥伴 Andy Zhang 與 Mike Hua 一起研發出了 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透過冷卻麻痹注射部位,讓注射幾乎無痛。 這個用 3D 技術列印而成的圓筒狀麻醉注射器,不到 2 英寸長(5 公分),內含 2 個隔離區,分別是少量的水和硝酸銨(冰袋的 2 種成分)。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硝酸銨溶於水吸熱。當扭動圓筒狀麻醉器時,隔離區之間的薄膜破裂,硝酸銨與水反應,導致底部金屬板迅速降溫,與金屬板接觸的皮膚冷卻至攝氏 4.5 度(約華氏 40 度),從而達到麻痹皮膚的效果。 這個注射器是在萊斯大學「工程 120」新生工程設計課程上誕生的,這門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考驗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Mehdi Razadi 博士是德克薩斯心臟研究所一名心胸外科醫生,每天要對病人的面部、腹股溝部進行注射,而這些部位的注射給病人帶去的是異常的疼痛,為此他希望「工程 120」能夠研發一個麻醉注射器,在注射前麻痹皮膚以減輕注射所帶來疼痛。 為了測試 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的效果,研發團隊用筆代替針頭,對 6 名志願者進行模擬注射,雖然沒有進行臨床試驗,但是研發團隊表示對這個設備非常有信心,肯定能減輕注射疼痛。 除了迅速、高效、一次性等優點, 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不用像針頭或其他醫療設備那樣要經過監管部門嚴格複雜的審核,因為麻醉器內的化學物質不會接觸皮膚。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還獲得了萊斯大學最佳新生設計大獎,團隊正在申請臨時設計專利,並致力於縮小麻醉器,希望能投放市場。 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投放市場將面臨 2 大問題: 注射成本高:估算了一下,麻醉器市場價格在 2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 13 元),而針頭和注射器的平均價格大約在 35 美分(折合人民幣 2 元),價格相差 6 倍。但團隊表示,對於進行大量注射工作的醫生來說,這個價格還是很值的。 注射本質沒變: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對針頭的恐懼,因為人們還是要被針頭戳。 Comfortably Numb 麻醉注射器能否真正減少暈針患者的數量,而不是單純地減輕注射疼痛,目前還不得而知,那就讓時間來檢驗吧。 你能想像未來打造汽車不在需要工廠,只需要一台列印機就可以搞定嗎?這不是開玩笑,繼美國之後,中國大陸打造了大陸第一台3D列印汽車,從按下列印機到汽車列印完畢出爐,只要短短5天車子真的能上路,而且很便宜,材料費用只要2萬多台幣。
金光閃閃通體金黃色,這台車實在貴氣,不過看起來似乎有點假假的。 TVBS記者林婉婷:「這個車燈是安裝上去的,整台車看起來很像是一台玩具車,不過他真的是可以開的,而且這個車是用列印機印出來的,材料費用相當便宜,1公斤的材料只要10元人民幣。」 搖搖晃晃開上路,這台使用3D列印技術印出來的車子有500公斤重,材料費算一算只要5千人民幣合台幣大約2萬5,就能打造出一輛汽車,而且還真的能開。 3D列印車駕駛:「我們這是很簡易的車型,大概到3、40左右。」 雖然開起來車子吱吱嘎嘎響不停,還晃得有如12級大地震彷彿車身隨時會解體,而稍顯粗糙的外型還被大陸民眾調侃,有點「不太美」是土豪金車身,不過即便如此,這可是全中國大陸首台3D列印車。 三亞思創機電設計師陳名喬:「我們使用一種複合材料,這種複合材料是用普通的樹酯配方而成的,他的成本只有10元1公斤。」 根據大陸3D列印技術聯盟的調查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的3D列印技術,在醫療服務和模具製造方面已經進入應用階段,預料2016年市場規模將擴大到100億人民幣,但真正大型的3D列印比方說汽車甚至是樓房,則還沒進入實用階段,與歐美相比中國大陸的3D列印產業,在技術、材料及生產工藝上還有差距,關鍵是大陸能否將3D列印技術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結合起來。 對於視障者來說,眼前的黑暗無止無盡,希望有一天能看見色彩、重見光明,而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就有研發團隊設計出3D列印製作出的人造眼,為視障者帶來福音。
打造出人造眼的生物科技團隊,除了一般版本之外,還設計出了具有wi-fi功能的高級版本。此外,甚至讓人造眼可以如修圖軟體般,透過吞下特別的藥丸,便能將眼前影像轉變為黑白懷舊世界。 該團隊日前已經成功透過3D列印技術,發展出包括人造耳朵、血管、腎臟,不過這次製作出的人造眼,據稱結構相當複雜,研發團隊花了不少心力才有了突破。 而患者若想安裝人造眼,必須先將眼球取出,但目前尚未進行人體實驗,因此人體是否會對人造眼造成排斥效應,目前還不得而知。 2015/05/04-魏淑芳
DIGITIMES企劃 原料是3D列印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塑膠、金屬、陶瓷是3大主流,不過放眼未來,多元材料的列印將成必然,不過多元材料需要強大的材料科學背景,方能列印出最佳化產品。 3D列印的各項專利在2013、2014兩年陸續到期後,吸引了大量廠商投入,也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美國總統歐巴馬更2013年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到,希望藉由3D列印重拾美國製造業風光,不過一直以來,3D列印的探討多集中於軟硬兩端的技術與未來應用創意,對原料的討論相對較少,但原料是3D列印的核心之一,台灣長期以來在材料科技部分的技術投注較少,不過未來若要發展3D列印,這部分仍要持續關注。 放大 塑膠仍是3D列印的主流原料,不過隨著技術發展,多元材料仍會是未來趨勢。DIGITIMES攝 塑膠仍是3D列印主流 就目前發展來看,3D列印的主要原料是塑膠,在現實生活中,塑膠向來是低價的代名詞,不過3D列印所使用的塑膠原料並不便宜,這使得塑膠列印的材料使用成為整體成本中相當大的支出比例,這也使得3D列印設備廠商的經營模式不再只單純依靠列表機的販售來獲取利潤。 大部分的3D印表機廠商都會研發自己專用的列印塑料,藉由材料的持續販售,確保企業經營的長期獲利,這類作法與現行的平面印表機一樣,其印表機的售價都相當便宜,廠商的主要獲利來源都是後續的墨水販售,只是平面印表機廠商對使用者的限制是墨水匣的設計,而3D列印廠商是透過材料材質與印表機的配合。 廠商各自研發3D列印原料,使其無法相容的作法,對3D列印的發展影響有好有壞,好處是廠商將熱衷於投資研發高性能而且可獲利的原料,缺點則是使用者擔心製造商的保固維修服務,而不願嘗試其他廉價的新材料。 把這兩項共存的優缺點放在一起可以發現,廠商綁住原料的作法,往好處看是在利之所趨下,廠商會自行創新,但缺點卻是創新只會於廠商端發生,整體市場的創意創新將會受限。 再回到材料本身,塑膠是現在3D列印最常用的材料,工程師將其分為熱塑型塑膠與熱固型聚合物兩類,這兩類原料的差別在於材質的轉化,熱塑型塑膠受熱後會融化,使之容易塑型,但其內部結構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再加熱融化後,這材料還是可再反覆使用,熱固型聚合物則在加熱固化後,內部結構會改變,因此是單次使用。 目前多數以列印頭沈積原料設計的消費性3D印表機,使用的ABS原料是屬於熱塑型(與樂高玩具相同),立體光雕式的印表機(Stereolithography;SL)也使用熱塑性粉末,至於雷射燒結(Laser sintering;LS)則使用光敏熱固性聚合物。 除了這兩種外,部分3D列印機也使用其他類別的塑膠,像是軟塑膠,軟塑膠的別名是「彈性體」,顧名思義,這種原料具有一定彈性能力,矽樹脂就屬於此類,過去矽樹脂可從注射器擠壓出來,再以風乾成形,3D列印蔚為風潮後,有廠商將類似的材料設計為可熱融,作為列印的材料之一。 金屬與陶瓷應用多元 相對於塑膠的早期運用,金屬則是在3D列印發展較後期才出現,早期仍以塑膠為主原料的時代,3D列印不被視為機器製造的技術,直到金屬列印技術被開發出來,此一看法才逐漸扭轉。 目前金屬列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先在金屬粉末上塗敷熱敏塑膠黏合劑,再用雷射使之選擇性的燒熔黏合,成形後在於熱爐中燒解塑膠黏合劑,另一種則是透過列印噴頭擠出溶解金屬,依照設計檔移動噴射頭,使噴出之金屬精準成形。 過去消費性3D印表機只能使用塑膠材質,不過隨著印表機與原料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部分消費用機台可使用特殊材質的原料,像是將金屬粉末與凝膠混合,至於純金屬的3D印表機,目前的價格仍然偏高,並不屬於消費端層次。 除了塑膠與金屬外,陶瓷與玻璃也是3D列印原料之一,不過這兩種原料的應用都有其侷限,陶瓷列印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陶瓷粉末是以列印頭噴灑加入加凝結劑或加光硬化樹脂的方式,另一種則是列印頭擠出泥條,形成粗胚後再進爐燒製,不管是那一種方式,陶瓷列印都需要2階段以上的製程,列印後再施釉窯燒,而且容易有變形及膨脹係數控制的問題。 目前陶瓷列印的最主要應用是在醫療領域,用以製作如假牙、關節等人體部位,陶瓷列印在此處的應用是先以斷層掃描出齒模或骨骼形狀,再以3D列印出陶瓷植入物,相較於現有的材質,陶瓷的隙孔較少,因此其堅硬度要高出3~5倍,除了減少植入後的磨損外,也降低了植入手術過程中發生微型碎片的風險,縮小術後發炎的機率。 除醫療用途外,近年來也開始有藝術家進行陶瓷列印創作,在陶瓷粉末中加入色粉,製作出藝術品,2014年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中,就有比利時設計團隊Unfold工作室展出以3D列印製作的陶瓷作品,Unfold是採用泥條擠壓的列印方式,形成粗胚後再窯燒。 至於玻璃在3D列印中的使用較少,主要原因在於玻璃有疏水性,也就是與水有相斥性,疏水性使玻璃難以黏附,而且玻璃粉末在熱源下的反應不易預測,目前3D列印在玻璃方面的研究不多,較知名的是Washington大學團隊實驗中成功利用再生玻璃列印出作品,不過在商業應用部分,仍不像其他原料可有多元應用,目前玻璃在3D列印的應用仍以藝術品與珠寶首飾為主。 多元材料將是3D列印未來 就發展現況來看,3D列印原料使用雖日漸多元,不過仍僅止於單一材料的使用,因此所列印出來的產品不是單一零件,就是材質單一的產品,而仔細觀察生活週邊的產品,絕大多數都由多樣式材質組裝而成,例如水壺,就以容易導熱的金屬製成壺身,不易導熱的橡塑膠製成把手。 而現今若要以3D列印出水壺,就需要兩部列印機作業,1部以金屬列印壺身,1部用橡塑膠做出把手,兩者再行組合,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已有廠商著手研發多元材料的3D印表機。 不久前被3D列印大廠Stratasys收購的以色列廠商Object,之前就開始研發多元材料的3D列表機,而與此一領域的無限想像創意應用一樣,3D列印的多元材料應用,也不會被侷限在單一層面的使用,Object的技術長Eduardo Napadensky就曾指出,多材料列印不僅要混合材料,還要創造出全新的材料,像是輕量與強度兼具,或是強度與延展性俱佳的材質。 不管是材料混合或是新材料的發生,對現今的3D列印業者來說,都是另一個全新範疇,而此範疇的專業需求,甚至遠高於所有的3D列印技術,然而3D列印要成為各國政府與廠商希望中的「製造業未來」,這部分的研發勢在必行,台灣以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核心,面對此一「製造業未來」的技術,必須積極參與布局,才能繼續保有優勢,不過台灣的技術向來長於IT,在材料科學方面較為短缺,未來除必須加強這部分的研發外,還須整合IT與材料兩端技術,若未能提早切入,未來將優勢盡失。 DIGITIMES企劃
3D列印被視為製造業的未來,不過科技發展總有一體兩面,更多不限制的自由,也會帶來更多對社會與生命的威脅,若3D列印普及,武器、毒品、仿冒品的氾濫,將會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3D列印被視為顛覆現代製造的技術,透過軟硬體的解放,製造權下放到一般民眾,不過相較於屬於企業體系,政府容易控管的製造業,零散狀態的單一消費者,對政府而言,其法律難以細微而徹底的延伸到每一角落,因此未來3D列印普及後,衍生出來的非法製造如槍械、毒品、侵權等物品,將形成巨大的治安死角。 放大 立體物件若直接複製將會造成侵權,不過未來3D列印普及後,這類侵權事件將防不勝防,進一步造成社會創意的萎縮。DIGITIMES攝 要談3D列印的犯罪行為,可先從2D列印,也就是已然普及多年、各辦公室都有的印表機來看,根據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在1995年之前,市面上的偽鈔僅有1%是經由電腦與雷射印表機製成,也不過才5年後,2000年雷射印表機所列印的偽鈔已佔市面上50%。 主要原因除了彩色雷射印表機本身解析度的精進外,電腦設計軟體、碳粉技術的快速提升,也扮演了推波助瀾之效,新型態的偽鈔製造不像傳統印刷製程,需要龐大的機器設備與高深的印刷技能,電腦設計軟體的學習難度相對較低,且軟硬體取得容易,大幅降低了偽鈔印製的難度。 武器的列印將成不法分子的最愛 2D列印的偽鈔已然對全球經濟帶來危害,那可進一步形塑立體物件甚至是藥物、食品的3D列印,在法律的另一面勢將造成更大的危機,事實上在2012年,就已出現3D列印的相關道德衝突事件。 事件是發生在名為Thingiverfse.com的檔案共用網站,該網站某網友上傳了1個設計檔,經由此1設計檔,一般人即可使用消費性的3D列印機以塑膠材質列印出來福槍零件,而此零件是來福槍的關鍵零件,在美國法令中,製造此一零件的製造商需要經過美國官方審查背景,以此管制來福槍的製造,而設計檔的流出,將可使一般民眾在不受槍枝管制法的規範下,輕易列印出關鍵零件,進而組成一把來福槍。 由於3D列印尚未普及,法令制定的腳步仍未跟上,因此Thingiverfse.com仍無法可管,不過幸好此事有圓滿的落幕,在一陣激烈的討論下,該網站的使用取得共識,槍枝零件設計師將設計檔撤下,讓事件落幕。不過並非所有網站都有相當的道德自制,Thingiverfse.com槍枝零件事件落幕後的幾個月,美國另一名為「Haveblue」網友,從不知名的網路來源獲得另一個設計檔,透過這個設計檔,Haveblue列印出部分槍枝零件,在結合從其他管道取得的零件,組合成1把22釐米口徑的步槍。 這把槍的主體是塑膠,不過可發射金屬子彈,槍枝組成後,Haveblue在網路介紹,此槍可以發射200發子彈,其威力相當強大,而這一切的製造並不需要特殊裝備,只須用一台舊款的Stratasys 3D列印機就可製造出所有零件,所使用的原料也只須普通的商用樹脂,其原料成本僅需30美元左右。 製造一般型態的槍枝還不是3DF列印對治安的最大危害,軟體技術的無限創意開啟了3D列印的無限想像,技術者擁有者可以設計出任何客製化的產品,製造出以往手工與機器難以生產的產品。 試想,如果要做出一把行動電話外觀的槍枝,在3D列印中一點都不難,而且3D列印機購買容易且體積不大,只要有電源的空間就可生產,無須建廠、無須協作,一切都可在最隱密的場所中完成,高效率與高隱密性,再結合非法槍械的暴利,這都將使非法分子趨之若騖。 自製藥物帶來社會與醫學的挑戰 另一可與槍械暴利相提並論的則是藥物,尤其是毒品,藥物的產品模式與一般產品相同,都是大型廠商研發並取得專利後,再行大量生產,單就產品成本架構來看,藥物本身的原料都相當便宜,販售的價格往往是原料的數十倍,不過藥廠主要成本支出並非原料,而是長達數年乃至於十數年的長時研發與繁複精確的測試,在配方獲得政府機關的認可後,藥廠以大量製造攤平過去所投注的大量研發資源。 不過在3D列印技術的材料開始觸及食品與藥品後,不但藥廠的現行商業模式可能被改變,毒品市場也將被顛覆。 前幾年位於英國蘇格蘭的Glasgow大學,Nikki Olson與Lee Cronin兩位教授利用一台低價的3D列印機建構了一個小型的化學實驗室,他們使用了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印表機列印出名為「反應器皿」(Reactionware)的小型化工廠,這個反應器皿是一種特殊形狀的高分子凝膠,提供內部物件一個隔離環境,當內部發生化學反應時,不至於受到外界干擾,Nikki Olson與Lee Cronin團隊透過3D列印製作出多種形狀的凝膠器皿,可以更低廉的成本催化複雜的化學反應。 其實在特殊容器內進行化學反應的作法已行之有年,各藥廠利用各類瓶罐容器作為催化化學反應的作法相當常見,不過由於化學品與原料的融合不容易,因此往往需配置高昂成本所打造的環境,反應器皿的則可以平價材料與簡單的3D列印方式,製作出低廉的化學融合環境,此一作法大幅降低藥品研發的資本門檻,讓更多創意進入,當然這也表示藥物研發將更難管制,包括各種新型態的毒品。 技術越強大,所帶來的效益就越高,無論是改善人類生活的正面產品,或危害社會秩序的負面物件生產皆然,當藥品可以更容易的DIY,也就表示所有人都可自行設計、生產自己所需的藥物,對藥物濫用已逐漸失控的今天,3D列印技術的普及,將進一步催化此一態勢。 以3D列印自行製作藥物的另一個隱憂是對醫療專業的挑戰,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藥物都有案可循,服下哪些藥物可能會有哪些作用,或是哪些作用的出現是由哪些藥物所引起,專業醫師都可識別鑑定,然而當未來藥物 可以自行更改配方自行製造,一旦出現非預期症狀,即使最專業的醫師也將難以判別,不過事情總是好壞並陳,在正常使用下,並病患可依循醫師處方箋,快速在家中製造出所需藥品,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益,甚至結合現有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找到自己專屬的藥品設計師,聽取其建議在家中製造適合的保健藥品(如維他命)。 3D列印對智慧財產權的威脅 除了槍枝、毒品等有害物品外,3D列印對社會的另一個負面效應,是對智慧財產權的破壞,現在智慧財產權對3D列印仍無這特別法令,不過在「再製」方面仍有所規範,當產品從「平面」轉為「立體」,這類行為稱為「實施」,「實施」由於設計者有一定的設計投注,因此不違反法令。 但若是立體的直接複製則稱為「再製」,再製就是侵權,只不過侵權與否要看原製造者的興訟意願,一般若是再製來販售,原設計者就會提起告訴,若沒有商業用途,則興訟的比例就不高,但當3D列印普及,所有人都可輕易再製,且用途都是自用而銷售,這也會直接減少原設計者的商品販賣數量,危害到其利益。 只是消費者這種自行再製的作法,原設計者根本無從抓起,當此類態勢擴大,是將危害全體社會的設計研發意願,進而遲緩甚至停滯社會發展,這些問題都是廠商與政府在推展3D列印時,必須預見且預防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