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隨處可見低頭族,人人捧著自己的手機低頭走路。沒錯,科技逐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文化甚至是世界,發明汽車、火車,改變人類的日常活動範圍,城市的景觀也改變;發明電話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總而言之,科技已把人們的生命變得不同,未來有更加多新科技正默默發起革命!傷殘人士可以再走路、街道上再沒有人駕駛汽車,這樣的生活你想像過沒有? 工業革命帶來汽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汽車在未來將再創歷史,帶來巨變的將會是無人駕駛汽車,說不定將來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行駛中的全部是無人駕駛汽車!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指出,「輔助駕駛技術」已經在許多新車上被廣泛運用,然而最矚目的是可以自動行駛到指定地點,毋須人工作業的無人駕駛車。很多人使用的Google Map也是靠無人駕駛車來完成拍攝,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曾預言消費者在五年之內可以買到無人駕駛車,而Google更在加州的高速公路上,利用無人駕駛車接送員工。可能將來路燈、路標將會消失,車道可以更窄,城市景觀將更寬闊,也可以有更多的綠色植物。 有沒有想過癱瘓人士也可以站起來重新走路?以色列一間公司發明了一套機械衣服,原理像外置的骨骼,可以支撐人體,而且配備機械腳和人體感應器,負責控制的電腦就放在背囊,只要用家向前或向後傾斜,模仿人類關節的動作便會向前行或向後退,電池更可連續使用8小時。發明這套機械衣服是以色列企業家哥法(Amit Goffer),他也是半身不遂的傷殘人士,認為這發明的最大用處是令人由坐輪椅變成扶著拐杖,心理轉變極大,形容這是「全新的革命」。不過機械衣服非常昂貴,售價超過60萬港元。 無人駕駛飛機由來已久,一直應用在軍事上,不過,近年無人駕駛飛機也被應用在搜救遠足登山者和滑雪者、從高空拍攝房屋製成航空圖像、調查非洲的考古遺址。預計未來甚至會有商業用的無人駕駛飛機出現,大大改變現在的航空業。 3D列印屬於快速成形技術,可透過特製印表機把數碼檔案立體列印出來,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膠等等來粘合材料,以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成物體。其實3D列印歷史也不算短,1982年,日本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首次作實體模型印製。1984年,查理斯.W.赫爾(Chuck Hull)發明「現代」3D印表機。3D列印的技術可應用在不同範疇,例如珠寶、鞋、工業設計、建築、工程、汽車、太空科技、牙科和醫療產業等等。過去常用於製造模具和工業設計,現逐漸用於製造產品,特別是一些貴價品,例如耳朵、髖關節、牙齒或飛機零件。3D列印愈來愈普及,甚至有人用來列印玩具、人像公仔、首飾戒指,而且印表機的價格也逐年下降。 Google眼鏡是一個頭戴式顯示器,目的是用眼鏡取代智慧型手機的螢幕,透過說話便可與網路互動,潛力巨大,使用者可以透過此眼鏡瀏覽各種有用資訊,例如短信、新聞等等,還可以記錄周圍的點點滴滴,直接儲存在雲端上,甚至在未來,普通的近視、老花眼鏡也可改裝成Google眼鏡。 沒錯,就是人們天天使用的智慧手機!可能有人會問,智慧手機也算是改變未來的科技嗎?近年,新興的智慧手機令人們更加緊密連接,可透過各種創新apps令你做不同事情,看地圖、上Facebook、瀏覽電子郵件、閱讀新聞、玩樂、看電視劇,智慧手機就像一個媒介,集合不同人的智慧令到他煥然一新,加上不同公司正開發新的智慧手機,相信在未來,智慧手機仍會再起風雲,再次改變人們的生活。 電影《未來報告》中,主角湯告魯斯在空中揮舞雙手便能控制電腦,其實他正在使用的就是虛擬鍵盤。去年,就有倫敦大學學生開發出完全隱形的虛擬鍵盤技術,使用者在不使用任何外接設備的情況下,用虛擬的鍵盤在 iPhone上打字,未來的智慧型電話甚至電腦,可能都會配備這種新技術。 不靠任何控制器,透過感應人的身體動作來控制的科技。其實任天堂遊戲主機Wii早已可用「體感操作」,電腦可以偵測三維空間當中的移動及旋轉,玩家只要透過身體移動和指向來與電視螢幕上的虛擬物件產生互動。最近Google申請了一個全新專利,就是「汽車手勢控制」,原理亦類似體感遊戲,該科技能夠追蹤駕駛者的手勢,毋須觸碰任何按鈕便可控制汽車,相信體感科技未來的應用將會更廣泛。 「超微過濾淨水」(Nanofiltration)主要運用淨化飲用水和工業用水和處理廢水,可以分離液體中數量極多的有機小分子,過濾後可以獲得潔淨的飲用水。世界衛生組織曾公佈每年有大約340萬人死於水質相關的疾病,水質污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故此一個有效的淨水科技對未來人類生活非常重要。 機器人跟著人類的指令活動,但是電影《智慧叛變》(內地譯《機械公敵》)中,具智慧的機械人是否存在?有科學家研發出具學習能力的機械人iCub,擁有運動能力,可以自己探索世界,通過身體處理資訊的新生代機械人,相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小孩!iCub身高93釐米,配備複雜的運動技能與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聲覺、觸覺、平衡能力以及本體感受。它不是根據特定指令完成特定動作的傳統機械人,而是通過對周邊環境的探索來獲取技能,它會學習語言、技巧,以及協作能力。隨著不斷的練習,甚至有可能發展出更複雜的認知能力。全球總共有25個iCub,被分配到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實驗室進行分工合作,通過對機械人的研究,科學家們還能夠測試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
0 評論
2015/09/12 12:14 張樂 編譯
字級 法國工藝設計師伯納戴克,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世上第一把3D列印小提琴,透明的琴身加上酷炫外型,非常搶眼。 提琴家們都期待一生能摸到史特拉第瓦名琴。但可遇不可求的情況下,法國工藝設計師兼小提琴手伯納戴克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世上第一把3D列印小提琴,透明的琴身加上酷炫外型,非常搶眼,更重要的是琴聲有如史特拉第瓦名琴再現,讓提琴家們躍躍欲試。跳躍的律來自外型像魚骨頭的小提琴,然而讓小提琴家抨然心動的是這把小提琴發出來的聲音,設計師伯納戴克說,它的琴聲有如史特拉第瓦名琴再現。史特拉第瓦名琴是西元17世紀的產物,在時間的摧殘下,能熬到今天的不多了。因此許多工藝家一直期待能復刻史特拉第瓦名琴需要為發明之母。 法國工藝設計師兼小提琴手伯納戴克汲取史特拉第瓦名琴的特點,利用3D列印科技打造了這把魚骨頭般的電子小提琴。起初,原型是用鋁合金及樹脂纖維不僅拿起來沈重,音質也不美,後來利用3D列印科技技術,把透明樹脂光纖化,層層堆疊打造了它,法國設計師伯納戴克,它很輕盈讓你專注於演奏,指間在上頭滑動也很流暢,八百克的重量讓演奏家幾乎忘了它的存在,能更專注於樂曲的表現。而外行人欣賞音樂時,更對它未來時尚感讚不絕口。 【更多新聞詳情請上 - 華視新聞網 】 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最近在 Kickstarter 上出現一款俏皮、可愛的智慧手錶,看起來與坊間的產品並無太多不同,但卻多了幾分童趣。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他們的創辦人Omkar Govil-Nair只有8歲! 這位8歲的小Coder年紀雖小,志氣卻不小,他說希望透過O Watch這個3D列印智慧手錶套組,讓同年齡的業餘工程師可以發揮創意,做出專屬的O Watch,同時他也希望透過這個產品倡導Maker動手做的精神。目前募資已經超過了目標 1.5 萬美金。 這個套組不僅提供製作智慧手錶的零組件(包含3D列印的手錶、彩色OLED螢幕,以及Arduino Zero處理器、140 mAH 電池和手環套組),官方網站上也有提供簡易的教學、範例,甚至是社群讓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品。 除了這個基本套組外,Omkar也設計了一個高階版本的,這裡面就包含了擁有3軸羅盤的可摺疊感應板、一個溫度/濕度偵測器和氣壓感應器。 Omkar的產品在今年(2015)灣區 Maker Faire 上曾展示過,同時它也將參與接下來將在紐約舉辦的World Maker Faire。 目前你只要花上 69 美金(約台幣2,260 元),就可以買到這個套組,目前有四色可以選擇:橘、黃、粉、藍。根據 Kickstarter 上的公告,這個套組將會在明年2月開始遞送。 可以看看他們的介紹影片: 前2年炒得沸沸揚揚的3D列印議題,在今年彷彿打入冷宮,3D列印業者也坦言,今年市況較冷,成長不若去年;不過,研調機構Gartner出具最新3D列印報告指出,3D列印還有10年發展好走,近2年大鳴大放的應用主要落在「原型3D列印」應用,而「醫療用3D列印裝置」已成為主流領導產品。
根據Gartner出具的3D列印活躍預期示意圖顯示,近2年,最受市場關注的3D列印應用領域為「原型3D列印」;展望未來2-5年,包括企業用3D列印、3D列印軟體、3D列印服務、3D列印掃描器、3D列印打造的醫療設備、助聽器、髖關節、膝關節等應用,都會成為市場主流應用。 Gartner指出,3D列印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持續發光發熱,部分專業應用也正列入標準醫療程序。 Gartner研究總監Pete Basiliere表示,3D列印可以製作個人化醫療用品,例如助聽器、牙科設備;Basiliere指出,這顯示3D列印大量客製化消費性商品是可行的道路,只花不到2年的時間,這些應用就從傳統製造業發展到醫療產業,預料3D列印牙體移植也不會太遠。 除了助聽器、齒科之外,Gartner更認為,髖關節、膝關節將會是下一個3D列印醫療用途的新發展;Gartner表示,髖關節、膝關節是醫界最常見的手術之一,研究發現,使用個人化3D列印關節置換到體內,不但可以改善癒合時間,且植入的成功率更高,3D列印關節應用應該會在未來2-5年成為主流。 Gartner研究總監Michael Shanler表示,3D列印的醫療應用廣泛,從目前的研究中即可發現,3D列印已經可拿來印製細胞、蛋白質、DNA等項目,當然這些應用仍有其門檻存在,但部分專家持續在研究3D列印生物組織項目,若成功,未來也許可以將這些3D列印生物組織拿來做人體器官移植,甚至也可以拿來用作其他生命科學研究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