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文章出處:3D科學谷 審計公司安永(EY)於2016年發布第一版《2016年全球3D列印報告》後,剛剛發布了其第二份報告《 2019年全球3D列印報告》,專門針對增材製造。 正如所料,3D列印市場在3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應用領域。 SpaceX的Elon Mask解釋3D列印推動下一代火箭研發與製造 正在進入主流的增材製造技術 根據安永的報告,有65%的被調查公司聲稱使用過3D列印,而2016年僅為24%。十分之四的公司甚至利用其自身優勢在內部投資了自己的3D列印應用解決方案。《 2019年全球3D列印報告》還顯示了市場地理細分的明顯變化。亞洲,尤其是韓國和中國,正在與德國或美國等國家彌補原來的巨大差距。 3D列印在韓國與中國獲得越來越普及化應用 《 2019年全球3D列印報告》是基於726家公司的900多位人員進行的調研。這項研究有13個國家/地區參加,主要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在美國接受調研的公司為219家。 正如調研結果,韓國和中國在採用3D列印技術方面的普及率在獲得大幅度提升,韓國和中國已經意識到3D列印這種新興技術建立競爭優勢的潛力,擺脫以前對成本領先地位的依賴,3D列印創造製造業附加值的認知正在獲得共識。 在行業方面,航空航天行業積累了增材製造技術方面的最多經驗。該行業中有78%的公司聲稱已使用該技術。與2016年相比,其他3D列印採用率較低的行業也獲得了顯著提高。例如,物流和運輸公司對增材製造的興趣比2016年高六倍。 不同行業對3D列印的採用程度 另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3D列印技術來創建功能部件。這些零件包括最終用途的組件;傳統製造中使用的夾具和模具;以及按需製造的售後備件。安永調查的公司中有近三分之一在2019年生產了這三種類型的功能部件中的一種或多種。更準確地說,有18%的公司使用增材製造技術製造終端組件,分別有15%和14%的公司使用增材製造直接製造夾具模具和備件。 不同國家對3D列印採用程度的變 增材製造市場預測 根據預測,有46%的公司希望在2022年之前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其串行產品開發與生產,而目前這一比例為18%。 3D科學谷Review 3D列印的下一步是什麼? 迄今為止,航空航天和國防部門已充分利用3D列印,並且仍有巨大的潛力可釋放。但是,其他市場領域緊隨其後。 在醫療保健領域,3D印表機將人工勞動密集型行業轉變為自動化行業。在汽車領域,可以更快地生產輕質零部件,從而減輕車輛重量,提高性能和燃油經濟性,並提高製造速度。 在包括眼鏡、運動鞋、耳機等消費類零售行業中,3D列印可用於實現更複雜舒適、個性化的商品。 安永報告中3D列印行業的發展與3D列印技術自身的發展,應用領域的技術開發積累,以及標準法規的趨向健全是一致的。 可以說3D列印行業發展的基本面與趨勢支撐了安永報告中從2016年到2019年的變化。理解3D列印行業技術面的變化,3D科學谷創始人王曉燕在TCT深圳論壇中對《3D列印發展趨勢及中國市場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進行了解讀。 設備領域,GF加工方案、DMG MORI、通快等傳統CNC設備商已向3D列印設備開發與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領域發力,3D列印設備與系統解決方案商例如GE、SLM Solutions致力於推出更大更快的多雷射設備,新型3D列印公司(例如Velo3D)通過人工智慧實現更穩定的過程控制,這些發展將3D列印技術推向上升的節點。 從列印材料來看,鈦合金材料的價格有望大幅降低,新型不鏽鋼合金的出現,高強度與低價格鋁合金材料的出現,銅合金粉末床雷射熔化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將為增材製造領域迎來鈦合金、鋁合金、銅合金以及復合材料製造的新時代。 目前全球各市場研究機構對3D列印市場的預測均是基於線性計算方式。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增材製造技術、質量控制與標準化將在未來5年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與完備,這將在未來5-10年推動3D列印技術迎來指數型增長的機會。 正如3D科學谷在《3D列印與工業製造》一書中所指出的3D列印將賦能價值創造,3D列印將帶來製造的離散化特點,而如何將離散化的製造能夠有機的連結起來並在不同的製造工藝之間實現無縫融合,這是3D列印進入規模產業化的「基礎設施」。這也是所有的國內企業要將3D列印實現產業化應用需要做的必備功課。 3D列印與製造業附加值台階。來源:3D科學谷
展望3D列印行業發展的未來,正向設計與3D列印優勢的結合、人工智慧與工藝開發的結合、數字孿生與生產控制的結合是推動3D列印產業化的「三駕馬車」。有了正向設計在價值創造的源頭賦能;有了3D列印進入離散化製造所需要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的「基礎設施」;有了數字孿生、過程中控制等一系列的仿真與機器學習工具;3D列印才能進入到發展的良性上升軌道,插上騰飛的翅膀。 當然,我國要獲得良性的長足的發展,借力3D列印所賦能的製造業附加值創造實現製造業轉型,當務之急是重視正向設計能力培養,增材製造教育勢在必行。
0 評論
發表回覆。 |